「不一樣的視角」-家長參與公開課
不一樣的視角 家長參與觀議課的嘗試
教師面對108課綱的新課題,嚴格說並非新課題-公開課,教師日常的教學非封閉性,隨時面對學生學習、家長的關心…,因此公開課的意義在哪裡?從學生學習權益及教師精進教學面向而言,應在共備、觀課、議課的實踐。觀課、議課是「教師同儕之間教學專業對話」,「觀課」更具體的說是教學夥伴進入課堂,針對學生學習--學生個別學習狀態、學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學習間、課堂氣氛、…等情形,以及教師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,作為觀察與紀錄;而議課則是觀課者將觀課的心得在議課中進行分享、討論,彼此精進增長。因此觀課、議課應該是「同一組活動」,更佳的教師精進方式應該加上共同備課,把「共備-觀課-議課」合併成一完整流程。
然而,家長若是參與教師公開課,會是什麼面貌呢?
面對家長參與公開觀議課,說課、議課是必要步驟
台中市教師會基地班輔諮老師桑聖潤老師(鎮平國小教師)於今日(107/09/28)辦理一場公開課,除邀請基地班成員參加外,亦開放家長參與。桑老師認為家長是老師們教育的夥伴,在教學準備過程中需要資源,需家長協助;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感動,也會分享給家長。因此讓家長有機會參與觀議課,讓家長們理解了教學的目標,明白了教學活動的意義,亦會讓家長認識孩子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。面對108課綱談「素養」導向,有人會認為是九年一貫課程中帶得走的「能力」進化版,桑老師認為不妨將其視為:學生把課堂所學落實在解決問題上,養成正向的生活態度。所以如何讓孩子在考試中得高分,不再是授課的思維;引導孩子們樂於主動探索,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,成為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的核心。
第一節課說課,桑老師分析教學設計--「閱讀能力」的培養,以世說新語德行第九篇為教材內容。說明將藉由分組討論,從查字典、判斷詞意、交換意見、修正答案…到翻譯成篇,最後上台發表、接受提問,最後全班分組共同完成。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要分攤工作,負責部分,缺一不可,亦請觀課者觀察學生如何透過討論、釐清迷思,甚至如何達成共識。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,小六的孩子要在兩節課的時間完成這些工作,達成學習目標,是有些挑戰;同儕合作的力量是無限的,對話也是無窮的,勇於接受挑戰就能有最好的表現,期待透過分組討論、表達,不但能讀懂字面意義,還能討論出背後意涵。
最後一節議課,有家長分享了他看到很好的教學設計,過程中教師扮演的適時引導者,學生一直主動探索、學習,也藉彼此討論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意見,也有意見相左的時候;也有家長分享兩節課的觀察,孩子眼睛充滿熱情,藉由不斷的與同儕交換意見,修正自己的用語,將原來不通順的詞語,轉成流暢的話語,討論過程中有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,教師適時介入價值澄清,我們看到了孩子學習過程。
家長參與公開課 轉換孩子的學習動能 是教育的新功課
共備觀議課活動,是專業教師們的日常,而家長的參與公開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。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,透過專業學習社群,進行共同備課、教學觀察與回饋,增進專業知能;家長是學生學習的陪伴者,因此,如何善用家長參與公開課,轉換成孩子的學習動能,是未來教育夥伴的新功課。